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

【一位CFP的日常】美式賣場推車上堆積如山的折扣商品,這畫面暗示著你財務上的可能風險

 


作者 : 蔣竣植 (CFP)

圖片: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


不定期會在新聞照片中發現到美式賣場中搶購商品的畫面,推車上成堆的同款商品,實在很難想像是如何安穩地推至結帳櫃檯而不傾倒,但卻也因爲如此,讓我們了解到近期有哪些優惠或是熱銷的商品,而這樣的畫面,對財務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?

 

寫了那麼多理財文章,你可能會覺得我又要開始聊「需要」或「想要」之間的差別,相信我,購物前依這樣的分類來思考,理論上是對的,但實際上卻難以執行,因為會全部都認為是「需要」,而無「想要」的品項!既然如此,再這樣陳述也沒有太大的意義,我們就從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吧!

 

看似省錢卻誘惑著我們花錢?

我們何時會願意大量購買同樣的商品?想必是較為便宜的時候,而便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剛好有折扣的優惠,也可能是因為一次購買較多數量可讓平均單價較為低廉,所以樂意在當下支付一大筆錢。

 

分享兩個例子,先拿超商的咖啡寄杯來說吧,線上預購寄杯的數量有著100杯的選項,第一次發現時還在想100杯是要怎麼喝?難道是合購不成?不過發現到預購的杯數越多,平均單價就越便宜,對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而言確實誘惑很大。問題來了,原本每一杯咖啡都要至超商一趟並完成購買流程後才能享用,感覺會有點小麻煩(其實也沒麻煩到哪去),有時會因此放棄喝咖啡的想法。而在預購之後卻只有在首次感覺會比較痛(因為一次就付了幾千元),但之後每回領取咖啡卻有著「免費」的錯覺,甚至還可大方地請朋友喝,無形中卻也加速了咖啡杯數的消耗速度,原本100杯可能預計可喝個一年多,卻提早在半年內就喝光了……

 

而美式賣場購物也有著類似的狀況(尤其是食物的部分),平均單價的誘惑讓商品都是整箱整盒的搬,帶著「賺到了!」的心情至櫃台結帳,殊不知真正賺到了還是商家!家中堆著食物,若有著食用期限的考量,勢必只能加速消耗。縱使沒有食用期限的壓力,也因著每天在家中的某個角落都會瞥見,反正都買了,不拿來吃或喝一下,似乎對不起自己,卻也同時加速了食用的頻率。更重要的是因折扣所省下的錢,真的有被存起來嗎?當然沒有,因為每個月都有著值得你大量購買的東西在等著你……而錢就是這樣不見的!

 

原來,商人們只要藉著折扣就能引導消費者加速消費頻率,這正是所謂的「消費心理學」。而購買「適量」的商品,竟也成了理財能否自律的關鍵之一!

 

你,上鉤了嗎?

 

「顧問,不過買個東西罷了!真的有必要計較那麼多嗎?」

 

「我也不希望啊!誰叫你的財務問題遲遲沒有改善,我當然只能從細節中揪出魔鬼......



蔣竣植

學歷: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碩士

經歷:科盛科技部門主管

現職: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(CFP)、致理科技大學財金系兼任講師、財經部落客、保險公司業務主管

專長:收支管理、基金投資管理、負債管理、保險規劃、退休金規劃等全方位理財規劃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