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

如何穩健退休金提領?從4%法則到「破產上天堂」的提醒

 


文/駱潤生(Lawrence)CFP®

圖片/由Freepik 提供


關注退休金的你相信聽過大名鼎鼎的4%法則」,只要退休時準備好25的年支出(也就是年花費的4%),退休金理論上可以源源不絕。比如每月預估花費3萬元,就要準備 900萬元,每年從中提領4%36萬元)當生活費。

 

4%法則」的成立,是基於歷史上美股年化報酬平均68%、通膨穩定且退休初期未遇重大虧損的前提。
但假如你65歲那年,剛好碰上市場大跌(如2008年、2020年初、或未來的某次黑天鵝事件),你每年持續提領4%,會發生什麼事?

 答案是:錢比你想像中更早用完。



除了4%法則,我通常還會請客戶試算另一種「破產上天堂」版本:
如果覺得不想留給子女,資產報酬率6%的狀況,希望從65歲開始,每月提領3萬元,穩穩過完30年人生,等到95歲「剛好破產上天堂」,那麼該準備多少退休金?

 

答案是:約 500 萬元。

 

這個數字看起來比900萬輕鬆得多,但背後的風險卻也更高——
        一旦你活得比預期久一點,就會資金斷炊;
        一旦市場回報不如預期,也可能提早見底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長壽風險」與「報酬順序風險」雙重夾擊。


我常提醒客戶一句話:
退休金提領不是數學問題,而是風險管理問題。
你不只是怕錢不夠,更怕順序錯了

 

在退休理財的世界裡,有個冷門但致命的風險,叫做「報酬順序風險(Sequence of Return Risk)」。意思是: 
即使你平均報酬率夠高,但如果一開始就遇到大虧損,邊賠錢邊提領,退休金還是會比你想像中快用完。

打個比方:
兩個人都有一千萬退休金,年化報酬率都平均6%,每年提領4%
但一個人退休前三年遇到大跌(-20%-10%-5%),
另一個人則在退休末年才遇到這些虧損。
結果前者的退休金可能只夠用25年,後者卻可以撐超過35年。

這不是數學錯誤,而是市場現實。
與其預測市場,不如規劃「怎麼提」

 

退休後,不是「一次性準備好一大筆錢」就萬事無憂,而是要有因應市場風浪的現金流策略。建議可考慮以下五種提領因應方法:

1.動態提領靈活調整
不是每年都固定領4%。而是市場差時就少領些,市場好時就補回來。根據資產跌幅設定「提領界線」,不讓帳戶在低點時被掏空。

2.三桶金策略讓退休金有緩衝
把退休金分成三桶:
短期:13年生活費放低風險工具如定存、貨幣型基金
中期:37年放平衡型資產,如投資等級債券型ETF或平衡型基金。
長期:7年以上放市值型ETF等成長型資產。

 這樣即使遇到大跌,也有時間讓股市回來,而你不必急著認賠賣股過生活。

3.年金保險或安養信託
年金保險提供穩定現金流、安養信託可控管風險與支出行為,提供長壽風險及失能失智時專款專用的保護。

4.提領率保守策略
近年美股估值偏高,建議初期提領率設定在 3.3%3.5% 更安全,未來再視績效調整。

5.留有彈性與退場機制
定期如每五年重估資產、支出與市場情勢,必要時減少非必要支出或轉換資產結構,不要把退休計畫當成一次性決策,而是終身動態調整的現金流工程。

 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
「退休要準備多少錢?」

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:如果哪天市場不照你的劇本走,你有沒有Plan B?所以退休,是一場與不確定性的長跑,風險管理比報酬更重要。
真正理想的退休規劃,是在平順時有成長,在波動中能撐過。

當我們不再追求每一分報酬,而是建立一個「不容易被打敗的生活系統」,退休才真的會安心。



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

動盪局勢下,個人理財的「底層邏輯」



文/駱潤生(Lawrence)CFP®

圖片/由Freepik 提供


「底層邏輯」指的是萬變之中那不變的根本道理,是支撐一切運作的核心基礎。

2025年開局以來,國際局勢瞬息萬變,經濟風險層出不窮。但在這樣的動盪時代,有些理財與投資的核心法則始終如一。愈是環境混亂,愈要回歸這些不變的原則,才能穩健前行、持盈保泰。


1. 分散,是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

在全球局勢急遽變動、黑天鵝頻傳的年代,資產分散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。

分散的意義,不只是「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,而是降低單一市場、單一資產、單一時間點的風險。

必須分散於:
 • 不同資產類別:股票、債券、黃金、房地產、現金等
 • 不同地區市場:美國、歐洲、亞洲、新興市場等
 • 不同產業領域:科技、醫療、能源、傳統產業等

而以上分散,在現今的投資工具中可以用ETF達到很好的效果。

時間上,也應採用「分批進場」,避免因單次壓錯時機而受重創。「選股擇時」往往是危險的幻覺,唯有透過廣泛分散,才能在局部受傷時,靠其他資產維持整體穩定。


2. 長期擁抱股市,不可或缺

儘管短期波動難免令人焦慮,但從歷史長河來看,股票資產仍是對抗通膨、實現財富增值的重要引擎。

無論經歷大蕭條、戰爭或金融危機,股市終能創下新高,反映著人類經濟與科技持續進步的力量。

股票提供的是「實質報酬」,幫助資產跑贏物價上漲。因此,無論時代多麼動盪,合理配置股票,搭配分散與耐心,便能共享人類文明持續演進的紅利。


3. 投資,拼的是心理素質

市場永遠充滿情緒波動,今日資訊爆炸、局勢多變,更加劇了投資人的情緒起伏。

「恐慌時殺低、樂觀時追高」,是最常見的致命錯誤。真正能穿越風暴的人,靠的不是選股擇時的天賦,而是強大的心理素質與紀律。

強化心理素質的方法包括:
  • 瞭解金融投機史:認識人性如何驅動市場波動。
  • 設定資產配置並堅守:依目標配置比例,定期再平衡。
  • 接受短期虧損:不因情緒輕易改變投資策略。
  • 建立資金三層結構:緊急預備金、中期資金、長期資金,讓自己不被市場波動逼得倉促賣出。

投資,不是比誰聰明,而是比誰更有紀律。


4. 風險管理,勝過高報酬追求

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,能承受多少風險,比能追求多高報酬更重要。

個人的風險承受力,來自財務狀況(如緊急預備金、負債比率、收入穩定性、是否透過保險轉嫁風險)與心理抗壓性。

如果冒進超出能力範圍的風險,在市場下跌時往往會因恐慌而賣出,反而造成真正的損失。真正的致勝之道,是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設計策略,穩穩走得更遠。

建議定期自我檢視:
  • 流動性資金是否充足?
  • 家庭財務結構是否穩定?
  • 自己心理上能接受的最大損失是多少?

清楚自己的「抗壓極限」,才能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穩健理財策略。


5. 持續學習成長,是最強的護城河

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,就是變化本身。

面對未來加速變動的國際局勢、金融市場與科技革新,個人最大的財務護城河,就是不斷自我學習與提升。

  • 學習金融、稅務、投資基礎知識
  • 關注全球政經脈動,理解背後趨勢
  • 閱讀、進修,與專業人士交流,持續提升財商與職能

只有持續成長,才能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,成為自己財務的執行長與守護者。


在這個充滿挑戰及變化的年代,所幸理財的「底層邏輯」從未改變。掌握分散長期心理素質風險控制自我成長五大原則,以不變應萬變,就像手中握有指南針,即使在風暴中也能穩定航向,穿越動盪,守護自己的財富與未來。



駱潤生(Lawrence Lo),法律背景的財金碩士,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(CFP®),
致力推廣正確理財觀念,並提供理財、保險、退休金、租稅及財產轉移、信託等相關規劃服務。

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

一場拋售潮帶來的投資反思

 



文/駱潤生(Lawrence)CFP®

圖片/由Freepik 提供


「股災湧拋售潮,銀樓這幾天黃金變現的民眾增加了兩成。」

關稅海嘯諸多新聞報導中的一段簡單敘述,
卻像一記耳光,打在我們許多自詡理性投資者的臉上。


黃金,一直被視為避險資產的代名詞,卻也會在股災來臨時被大量拋售。

為什麼?

除了漲多外,極大可能......
因為急需要現金、因為沒錢周轉、因為當初把所有資金都投入了市場。


在這些年CFP顧問的實務經驗裡,看過太多投資者明明知道「長期持有 ETF 最安全」,卻在市場一波急挫時,急著點選賣出。他們不見得是沒信心,而是沒有選擇。因為沒預備金,只好犧牲投資部位來換取現金喘息。這樣的行為不是來自理性,而是人性。


行為財務學中有一個理論叫「損失規避」,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,遠比獲利的快感強烈。當你用槓桿投資時,那種從雲端摔下的速度與恐慌感,更會將理性拋諸腦後。而在沒有緊急預備金的情況下,當保證金電話響起,當帳單壓力來臨,哪怕手上的 ETF 是「0050」「VOO」這樣的優質標的,也可能變成被犧牲的「救命錢」。


我們以為投資得很穩,其實只是還沒遇上風暴。
以為「分散投資」只是理論派在說教,直到重壓的產業出現「黑天鵝」。


巴菲特曾說:「我們唯一的保證是波克夏永遠會持有大量現金。」這位全球最受敬重的價值投資者,不是靠投機致富,而是靠資金調度的餘裕,在別人恐懼時果斷出手。他懂得,市場是循環,而資金流是存活關鍵。當別人流血時,他買入;因為他手上有子彈。


常見有人將資產八成都壓在科技股,以為創新無敵;也有人以房養房,過度槓桿投資不動產,認為「有土斯有財」;還有人連緊急預備金都不存,只因為「錢放著不投資太可惜」。

這些人,其實都錯過了財務規劃的本質——不求最大報酬,而求最小後悔。


你問我,怎樣才是負責任的投資者?
我會說,先把六到十二個月生活費存起來,預留緊急預備金。

再來,不要用睡不著覺的錢來投資,提高風險容忍度。
配置不能只有股票或基金,還要有保險這道最後防線,做好風險轉移。


別讓你的投資夢,變成流動性的噩夢。

「投資,不只是為了致富,更是為了避免貧窮。」

風險不是會不會發生,而是什麼時候發生。市場下跌只是觸發因子,真正讓我們走向斷頭邊緣的,是一開始就錯置的資金配置與錯估的人性反應。


就算是黃金,也會跌;就算是ETF,也會在錯誤的財務結構下,被迫斷尾求生。


這次股災帶給我們省思,下次想「All in」之前,請先問問自己,若明天失業、生病、突發事故發生時,有沒有一筆錢,可以不用砍掉手中長期投資的樹?


如果沒有,那麼再安全的投資,也可能變成人生中最危險的決定。



駱潤生(Lawrence Lo),法律背景的財金碩士,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(CFP®),
致力推廣正確理財觀念,並提供理財、保險、退休金、租稅及財產轉移、信託等相關規劃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