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駱潤生(Lawrence)CFP®
圖片:Photo by visuals
on Unsplash
每年台積電配股配息時,岳母都會拿著現金股息給我太太,並稱讚女兒很會投資,自己都抱不住好股票。那是我太太剛出社會時請岳母代買的,股價才75元,現在股價到了3百多,除了價差,股利股息應該也很漂亮,我常笑那是因為只買了一張,幾乎忘了它的存在,才能長抱獲利。
我們都有過類似經驗,就是投資之後,患得患失的經常頻繁的看盤看新聞,股市一有個風吹草動,就如驚弓之鳥,出脫持股,或是見獵心喜追高買進,殺進殺出長期下來虧損居多,白忙一場。
有人笑稱,台灣人買房子通常有不錯的獲利經驗,是因為房子的變現性沒那麼好,如果房子如股市般有即時價格的交易市場,那鐵定又是不同光景了。
根據JP MORGAN的統計,1999-2019年共20年的時間,長期投資S&P500指數報酬率達6.1%,而相同期間的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才2.5%,之間差的約4%到哪裡去了?
這落差是來自『投資行為』!
行為金融理論認為,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,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,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。學者長期研究投資人常犯的錯誤行為,舉例如下:
1.頻繁交易
除了抱不住長線獲利,也墊高交易成本。
2.過度自信
業餘運動者很少人會認為透過努力就能當奧運選手,但散戶投資人通常認為自己能當巴菲特。
3.快速致富
成功的投資方法相對無聊,人們寧願追求有話題的飆股。
4.羊群效應
盲目從眾的行為從1600年代的鬱金香球莖泡沫以來,反覆不斷發生,從眾行為或許對找到好餐廳有效,但絕不是在投資上。
5.過度集中
分散投資是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,為何不享用呢?
6.過多資訊
追逐過多雜訊只會徒增你誤判的機會。
7.稟賦效應
投資人會高估自己已持有的投資標的,並跟它談戀愛。
8.確認偏誤
會讓我們聚焦在自己目前認為對的方向,而忽略反向的參考。
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操盤手查爾斯.艾利斯(Charles D. Ellis)在投資終極戰(Winning the Loser’s Game)一書提到,投資活動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是一場「輸家的遊戲」(Loser’s
Game),其典故是有個學者在觀察並分析數千場的網球比賽後發現,業餘選手因為技巧沒有職業選手好,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盡量少犯錯,發球與回球都盡量要確保不要出界,而等著對手犯錯來得分。
所以投資人若能少犯錯,就能贏得大部份專業投資經理人都難戰勝的市場報酬。
話說回來,「人性」是有缺陷的,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機制來協助克服,如透過用ETF為投資組合的機器人理財服務來達成分散風險及紀律投資,並透過如CFP®專業理財顧問協助,來當財務行為的教練,提高成功機率。
駱潤生(Lawrence Lo)
具有法律背景的財金碩士,目前是臺灣與中國兩岸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(CFP®),並兼任臺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(TFPA)副理事長。致力推廣正確理財觀念,並提供投資理財、保險、退休金、租稅及財產轉移、信託等相關規劃服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