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

一場拋售潮帶來的投資反思

 



文/駱潤生(Lawrence)CFP®

圖片/由Freepik 提供


「股災湧拋售潮,銀樓這幾天黃金變現的民眾增加了兩成。」

關稅海嘯諸多新聞報導中的一段簡單敘述,
卻像一記耳光,打在我們許多自詡理性投資者的臉上。


黃金,一直被視為避險資產的代名詞,卻也會在股災來臨時被大量拋售。

為什麼?

除了漲多外,極大可能......
因為急需要現金、因為沒錢周轉、因為當初把所有資金都投入了市場。


在這些年CFP顧問的實務經驗裡,看過太多投資者明明知道「長期持有 ETF 最安全」,卻在市場一波急挫時,急著點選賣出。他們不見得是沒信心,而是沒有選擇。因為沒預備金,只好犧牲投資部位來換取現金喘息。這樣的行為不是來自理性,而是人性。


行為財務學中有一個理論叫「損失規避」,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,遠比獲利的快感強烈。當你用槓桿投資時,那種從雲端摔下的速度與恐慌感,更會將理性拋諸腦後。而在沒有緊急預備金的情況下,當保證金電話響起,當帳單壓力來臨,哪怕手上的 ETF 是「0050」「VOO」這樣的優質標的,也可能變成被犧牲的「救命錢」。


我們以為投資得很穩,其實只是還沒遇上風暴。
以為「分散投資」只是理論派在說教,直到重壓的產業出現「黑天鵝」。


巴菲特曾說:「我們唯一的保證是波克夏永遠會持有大量現金。」這位全球最受敬重的價值投資者,不是靠投機致富,而是靠資金調度的餘裕,在別人恐懼時果斷出手。他懂得,市場是循環,而資金流是存活關鍵。當別人流血時,他買入;因為他手上有子彈。


常見有人將資產八成都壓在科技股,以為創新無敵;也有人以房養房,過度槓桿投資不動產,認為「有土斯有財」;還有人連緊急預備金都不存,只因為「錢放著不投資太可惜」。

這些人,其實都錯過了財務規劃的本質——不求最大報酬,而求最小後悔。


你問我,怎樣才是負責任的投資者?
我會說,先把六到十二個月生活費存起來,預留緊急預備金。

再來,不要用睡不著覺的錢來投資,提高風險容忍度。
配置不能只有股票或基金,還要有保險這道最後防線,做好風險轉移。


別讓你的投資夢,變成流動性的噩夢。

「投資,不只是為了致富,更是為了避免貧窮。」

風險不是會不會發生,而是什麼時候發生。市場下跌只是觸發因子,真正讓我們走向斷頭邊緣的,是一開始就錯置的資金配置與錯估的人性反應。


就算是黃金,也會跌;就算是ETF,也會在錯誤的財務結構下,被迫斷尾求生。


這次股災帶給我們省思,下次想「All in」之前,請先問問自己,若明天失業、生病、突發事故發生時,有沒有一筆錢,可以不用砍掉手中長期投資的樹?


如果沒有,那麼再安全的投資,也可能變成人生中最危險的決定。



駱潤生(Lawrence Lo),法律背景的財金碩士,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(CFP®),
致力推廣正確理財觀念,並提供理財、保險、退休金、租稅及財產轉移、信託等相關規劃服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